走近生活
[观点探讨] 末端创作的方式
00 min
Feb 29, 2024
Apr 23, 2024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更新log


💡
这里记录这篇文章的更新历史

和优质的内容相比,学会整理是首要的事情 Mar 2, 2024


今天去博友的小窝转悠了一下,发现了不少优秀的文章,其中有两篇文章我是很心动的,预计初步看完一遍之后还会多看几遍,列举如下。
在这篇文章里,尘歌介绍了如何部署Memos并融合到NotionNext当中,当时和尘歌在社区中探讨过Memos的定义和价值,在最开始我觉得flomo已经可以处理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但是今天我去访问尘歌的说说,发现做得很精美,很适合存放一些读书笔记和一些思考,经过几天和flomo的磨合,我发现flomo适合处理杂项,同样非常灵活,而Memos我更愿意来积累一些不错的读书笔记,之前在和一位很好的朋友聊天的时候,她在最后都会送给我一段恰到好处的文摘,这些文摘非常耐人寻味和具备启发意义,而时间也许很难留住这些美丽的瞬间,而也许Memos可以,我之前也有过在twikoo评论区写日记的尝试,当时坚持了几个月,也不是天天写,现在回顾来看,Memos也许更适合做这份任务。而且,我发现自己输出深度内容的能力不是很足够了,一方面,确实是阅读量的大量减少,一方面确实是自己静不下心了。如果有时间,我愿意试试这个创意。
Tangly写的这篇文章非常有深度,其中有关“点线面体”的比喻非常形象,从个人,到公司,再到整个行业,国家战略,外部因素也许我们很难改变,但是内部因素我们却可以尝试实现,尤其这段我非常欣赏。
在一个关键项目遇到困难时,几个同事一起讨论如何应对。此时,同事A提议:“我们先研究一下相关数据,了解情况再做决定。”同事B说:“我们先进行头脑风暴,找出可能存在的问题。” 同事C建议:“我们先了解一下客户的反馈,了解他们的想法。”
你看,面对同一个问题,每个人的反应都不同。为什么呢?
这正是各自独特的天赋体现:同事A注重数据和事实;同事B富有创造力;同事C重视客户意见,富有同理心。这展示了每个人天生的、自然而然的思维方式、感知和行为方式的不同。
每个人在面对同一个问题的解决策略不尽相同,这也就是为什么需要交流,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很多内容都是以对话的方式来进行呈现的,所以就非常有意思,但是,我们发现,现在虽然是一个“大交流”的世界,却很难成为一个“大思考”的世界。
所以Tangly总结的很好,详见将“天赋转变为优势”。

RTFM和STFW,学会提问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Mar 2, 2024


notion image
不管是在工作和生活当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问题,我认为,在我们准备好提问之前,最好需要加上思考这一步,先去确认,我是否已经尽力去解决这个问题,第二步,组织好提问的语言,描述清楚自己遇到的问题,第三步才是提出一个好的问题,我发现我也存在这个问题,有时候可能不懂的问题直接就去问同事了,但是我觉得应该需要经过自己大脑的思考,问过的问题需要形成log,以供未来参考。

前言


这里记录有关笔记的方法。主要是之前一段时间思考的汇总。

正文


关于笔记的重要性,我之前[数据中心] 测试crontab同步elog+Onedrive | MatrixCore这篇文章中提到一些,日志的记录对于未来的工作能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解决末端写作的痛点


这部分主要是年前待在火车上的一些思考
flow+memo=flomo
末端写作痛点的可能解决方案。
需求:出门可以不带电脑,但离不开手机,可以不玩ipad,但很难抗拒不用手机打游戏来度过无聊时光。我觉得低估了移动端在数字化时代的地位和重要性,**我们使用着工具,工具也在塑造着我们。
原理:灵感的匮乏,本质上是因为导向的失误和撷取的难度过高,而那些更加轻易获得刺激的解决方案更容易占据上风,这使得思考成为一种极为稀缺的资源,而对于思考的整合则更为珍贵,整理出体系和逻辑则更为困难,依附在逻辑之上技能因为得不到训练成长则更为缓慢。
方案:每当我在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的时候,我都会先睡一觉,然后回看自己走过的老路。再去审慎地思考和这个问题相关的经验,在阅读1874博主,elog项目开发者的笔记管理法的时候,我受到了新的启发。flomo的开发哲学很符合我的需求,至少在我使用该产品之前,让我得到了产品开发哲学的直接对话,这一点对于了解一个产品是至关重要的。必须清楚产品的定位和特性,才能清楚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然后才是和产品(工具)的磨合。

末端创作的实现方式


这部分主要是过年时回去的一些思考。
上期在博客中只解决了一个问题,但还残留了两个问题亟待解决。
1.末端创作如何实现
2.源输入的把关
针对问题1,末端创作我将其定义为**不依赖特殊学习环境而进行对微思考的影现,通过发挥移动终端的便利性而达到微单元的输出。
这个定义不好理解,我举个example,上一篇博客我花费了连续四五个小时的创作,这就是宏思考,包括文档从创作到标准化输出的全过程。午饭没吃,午觉没睡,显然条件是苛刻的。
而微思考就是日常对事务的直观感召和联系,比方说我想你了,过年应该为你准备礼物,这就可以视为数据码的一环,但是从数据码到被正确执行则需要更多的步骤,我需要回答我为什么想你,如何想你,如何准备礼物三个步骤,拆分为足够小的微单元进行穿插执行,因为我不可能在一天内都想你,都为你准备礼物,而是在特点的周期内达到该目标就行。
这就是宏思考与微思考的区别。宏需要更加深度的环境,这个条件是苛刻的。而微思考是离散的,条件更加缓和但对于目标更加模糊。
而我们将微思考代号为精灵,精灵是具有生命周期的,而且生命周期非常短暂,因为你不能量化想念的指标,一旦指令被中断或者干扰,进程将会被重新进行调度,万一睡觉重启了呢,对吧,搞不好进程的优先级又低了呢。
所以宏在实现上优化于微,微在条件上优化与宏,微可以在何时何地,不管它是不是中秋,是不是新年,微可以无处不在。但微一定是脆弱而离散的。
从微变成宏的最终形态需要进程更加合理的调度,涉及到末端数据的处理,我时常纳闷为什么我无法与末端进行好的配合,一打游戏就来劲,一背单词就困。而实际上如果我们失去了对末端的控制权,那么宏的基础也就不复存在,上层建筑也就无从谈起。
那么问题就聚焦到末端数据的传输原理,这一层是最接近生物层和硬件层之间的两层传输协议,从生物层的输出的信号能否完整地被硬件层完整正确地接收。波形是怎么变化的,这就涉及到传输信道的安全性原理。
简明来讲,就是我想念你的基础是安全传输协议的加成,因为你具备了我的传输密钥,并能反馈给我正确的配对。经过三次握手确认了传输的安全性,也就是潜在的tcp三次握手。所以在这样的写作环境中,信号的传输是完整的。
而末端创作的关键就在于如何获得安全的信道,另外合理地对生物层的源进行进程调度,同时对于输入源的中断指令进行进程再分配。
另外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对于输入源的把关上,这一点将直接作用于生物层能否解析到正确的地址当中,如果被劫持,那么你也不清楚你的非理智行为到底是本能驱使还是潜意识驱使导致错误的输出。
end,暂时先到这里。

笔记的终点会在哪里?


这一部分主要是在回来的火车上完成的。
在阅读flomo创始人少楠«笔记的方法»时,阐述了他对于笔记的定位以及管理的理念。
但我想提一个问题,笔记的终点会在哪里。
我目前对于flomo的定位是一个**优秀的小型数据中心,用于深入收集那些难以摘录的信息黑洞。
所谓难以摘录,本质上并不合适摘录的过程多么困难,无非就是复制粘贴,然后找一个合适的容器进行存储,传统的moments和企鹅空间都可以做到这样。但这里的难**指的行为触发上的难,我们宁愿让这些有用的信息忘掉,却很难坚持动动小手来为他们选择合适的地方。
所以懒人所要考虑的就是简化摘录的流程,并进行习惯地训练。这里可以结合一些自动化工具进行触发,我时常惊艳于ios的快捷指令,经过摸索,安卓上也有一些可以使用的自动化工具,例如MacroDroid、tasker。这里不展开介绍。
这次的主题是探讨笔记的终点,为什么我说flomo是一个优秀的小型数据中心,优秀体现在解决了各大笔记软件无法深入底层的痛点。小型体现在于其轻量化。那么笔记应该是什么样子呢?
我猜想第一,笔记是写给自己看的,如少楠所说,希望能解决未来的问题,来捕捉稍纵即逝的灵感。这是笔记的初始形态。
但是灵感一旦多了,即使能有回顾功能,但对于当下的增益也是很有限的。那么从我的观点,flomo在完成这一段工作流的积累之后,可以移交下一步的流水线。
更加具体一点,我会在flomo中先花一段时间进行输入,然后再找另外一段时间进行归纳出一个单独的模块。比如我的下一篇文章希望介绍末端创作的方式,那么这篇文章如同一个大饼,持续性创作势必是不现实的,我会耗散大量的能量。并且无法保证质量。这个时候我希望**拆分为一个一个的模组,在flomo中完成。在完成该模组之后,归纳到obsidian的初始写作当中。
那么我为什么不愿意让笔记仅仅停留在初阶形态,因为试想,管理2048个碎片和管理64篇文章,维护的成本和精力是不一样的,产出的增益和价值也是不一样的。
那么进入笔记的中阶形态将成为一项值得探索的方式,在年前的一篇文章[数据中心] 测试crontab同步elog+Onedrive | MatrixCore当中,我已经介绍了基于obsidan+notion+notionnext的笔记管理方式。
我认为的笔记中阶形态实际上类似于少楠一直在提醒我们要做的一件事,以自己的话去记录笔记。那为什么是obsidian,因为标准的markdown在处理文档笔记时,有着难以抗拒的魅力,这一点请参照上述link的介绍,亦可自行了解为什么是markdown。而obsidian正是markdown的一把好手。当然学习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我目前所能认为的笔记的高阶形态是基于web的知识共享框架,建立一个独立的博客,在这里对文章进行归档分享探索。无论是写作还是浏览,就如同小王子去往一个个星球的旅行,趣味盎然。朱光潜先生提出,好的作品需要读者和创作者之间的共鸣,没有琵琶女,背不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那么基本的笔记到这里就可以结束了,这是属于创作过程的结束,就如同蜂箱产出了蜂蜜。后续蜂蜜做出什么产品则隶属于未来的精加工。
同样,我们需要始终**保持一颗谦虚的心态,因为在我们往前走一小步的路上,却享用着很多人的智慧结晶和劳动成果,我们不应该忘记我们的起点。
致敬flomo,致敬obsidian,致敬marginnote,致敬notion,致敬notionnext,致敬hugo,致敬github,致敬heo主题,致敬linux,致敬vercel,致敬杜老师图床,致敬cloudflare,致敬cdn,致敬twikoo,包括javascript语法,go语言,web框架。细想下来,还有很多前人的智慧结晶,一起致敬。

总结


这篇文章主要是由三个主要的思考组成的,而且都是通过末端创作的形式完成的,在丰富度上,还是略微优化于宏思考。

Comments